高考改革連接的另一端是高校,人們廢寢忘食、努力學習為的就是能夠上一所好大學。雖然在本年度“最受中國父母關注的教育類型”排行榜中高等教育位次有所下降,但其所占比重卻不減反增,由去年的36.3%上升至本年度的37.1%。
按照慣例,“2017中國教育小康指數”請受訪者評選出了“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十大問題”,“教學質量不高”以60%的得票率位列榜首,“官本位嚴重”(54.3%)位居第二,“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49.5%)排在第三,“人文教育匱乏,學生素質成問題”(48.6%)和“功利化愈演愈烈,名校‘掐尖’白熱化”(45.7%)位居第四和第五,位列第六至第十位的分別是“學風浮夸、學術造假”(45.3%)、“評價學生過于依賴分數和量化考核”(42.9%)、“研究生擴招泡沫化,質量下降”(34.3%)、“對學生不是‘服務’而是‘管理’”(33.3%),以及“關門辦學,開放性不夠”(31.8%)。
那么,什么才是好大學,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面對這一問題,“2017中國教育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45.7%的人認為是“培養人們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2.9%的受訪者選擇了“培養專業人才”,14.3%的人選擇了“培養人們成為負責任的公民”,5.7%選擇了“幫助人們發展并使他們幸福”。另外4.5%選擇“幫助人們實現經濟獨立”,4.2%認為應該“培養精英”,1.5%認為是“幫助人們改變命運”,1.2%認為應該“培養通才”。
著名學者、廈門大學教授謝泳分析認為,作為現代社會組織,大學自產生以來一直肩負著兩大重要功能,即保存和傳承人類的知識,同時創新知識和養成健全的人格。但是伴隨著時代的變遷,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人類保存和傳承知識的方式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學習”的概念也隨之發生了重要變化,如果大量的“學習”不能帶來創新,這種“學習”的意義將非常有限。與此同時,大學的培養健全人格功能正在顯得日益重要。為青年計,為未來計,中國辦大學的人必須自覺清晰意識到未來大學生適應社會的主要精神是獨立和自由,他們必須在大學養成現代的創新意識和基本素質,學會容忍別人的挑戰和包容不同的意見。
由此,謝泳預計,教員和學生的關系在未來大學里將有可能重新回到傳統的師徒模式,即有思想共鳴才產生關系,在現成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彼此將很難建立持續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們會越來越歡迎那些有思想、有良知、有勇氣、有個性、有趣味的教師。
根據國家戰略,目前我國正在統籌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句刻在陳寅恪墓碑上的格言,一直被視為中國大學的精神所在。在謝泳看來,自由和獨立也是未來大學的主要品質。
文章來源:永發保險箱 http://m.sdshuangyi.cn